深秋的麟游,秦岭余脉层林尽染,九成宫镇的田野里,玉米饱满沉坠。然而,城关村北门组村民赵耀煊家的5.6亩玉米地,却让这个特殊的家庭犯了难。直到10月30日,一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走进田间,用汗水浇灌出一幅党群同心的丰收图景。

赵耀煊的家坐落在麟游老城,屋内陈设简单却整洁。瘫痪在床的赵耀煊躺在床上,眼神里满是对田间玉米的牵挂;妻子拄着拐杖,艰难地挪动脚步,想看看却又无力前往;患有精神疾病儿子沉默地坐在一旁,对眼前的困境不知所措。家中的5.6亩玉米,是他们全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霜降已至,若不能及时收割,成熟的玉米可能会倒伏、霉变,一家人的生活将雪上加霜。
“群众的急难愁盼,就是我们的责任清单。”麟游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惠剌科在走访了解赵耀煊家的困境后,当即决定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助农抢收行动。带领麟游县文旅局机关、文化馆的30余名干部,拿上编织袋 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赵耀煊家的玉米地。

阴冷偏远的山坳里,田间还带着露水的凉意,但干部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。惠剌科撸起袖子,率先掰下第一个玉米棒子,动作娴熟得不像一位常年坐办公室的局长。“大家注意安全,扔的时候轻一点,尽量别磕掉一颗玉米粒。”他一边干活,一边叮嘱着身边的干部。
田间地头,没有职务高低之分,只有并肩作战的伙伴。年轻的干部们虽然体力充沛,但缺乏农活经验,掰玉米时要么剥不开皮,要么不小心划伤手;年长的干部们则发挥经验优势,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如何发力、如何避开玉米叶的苞叶。汗水顺着大家的脸颊滑落,浸湿了红马甲,但没有人叫苦叫累。
“我们平时总说要关心群众、服务群众,光说不练假把式。今天来到田间地头,才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苦,也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。”惠剌科一边剥着苞叶,一边对身边的干部说道。他还说:“作为党员干部,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、听汇报,要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,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,亲眼看看他们的生活,亲手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和群众心贴心、手拉手。”
休息间隙,他看着身边累得气喘吁吁的干部们,语重心长地说:“这次助农抢收,不仅是为了解决赵耀煊家的燃眉之急,更是一次生动的实践党课。我们文旅系统的干部,平时做的是文化旅游工作,但服务群众的初心是一致的。群众需要什么,我们就做什么;群众哪里有困难,我们就到哪里去。”他特别对派驻城关村的驻村工作队强调:“‘为群众办实事,为村上谋发展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要刻在心上、落在实处。你们常年扎根农村,更要摸清群众的需求,找准工作的切入点,用脚踏实地的行动,帮助村里发展产业、改善民生,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间地头。经过一整天的奋战,近6亩玉米全部收割完毕。赵耀煊一家三口感动动得说不出话,只是不停地向干部们点头致谢。干部们虽然疲惫,但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
返程的路上,干部们虽然累得腰酸背痛,但心情却格外舒畅。大家纷纷表示,这次助农抢收活动,不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,更让自己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。“以前总觉得群众工作离自己很远,通过今天的劳动,才明白群众的需求其实很简单,就是希望有人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搭把手、帮一把。”年轻干部冯满超说,“今后我会多深入基层,多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,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。”

近年来,麟游县文化和旅游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,不仅在文化惠民、旅游发展等方面下功夫,更在帮扶群众、服务民生上出实招。无论是疫情期间的物资配送,还是汛期的防汛救灾,无论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帮扶,还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,文旅局的干部们始终冲锋在前、勇挑重担,用脚踏实地的行动,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。
暮色降临,麟游县老城的灯光点点亮起。赵耀煊家的院子里飘出浓浓饭香和欢笑声,赶着好天气收回的玉米照亮了这个特殊家庭的希望之路。而田间地头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,那一串串晶莹的汗水,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,生动书写着麟游文旅干部们的践行初心使命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,只要心中装着群众,脚下沾满泥土,就能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,就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群众的满意答卷。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,这样的温暖故事,还在继续……
(赵海燕)